饲料调味剂是指用于改善饲料风味和适口性,增强动物食欲的饲料添加剂,又称饲料风味剂,英文可翻译成Feed Flavor 或Feed Flavoring。它包括刺激嗅觉、味觉、胃肠道、中枢神经,调控动物采食的所有物质,如刺激嗅觉的挥发性物质(香味剂),刺激味觉的呈味物质,如甜味剂、鲜味剂、酸味剂等。因为它主要针对动物的生理需求,又称为诱食剂。适口性是动物对食物气味、味道和质感的综合反应。
1940年美国Catron和Kara等人率先对仔猪和鸡的适口性开展了研究并首次提出Feed Flavor一词。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46年,美国调味剂公司(FCA,Flavor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组织研究、生产和销售饲用调味剂。除把香精香料用于家畜家禽外,美国的一些大的食品公司还开展了对犬、猫等宠物的嗅觉、味觉和嗜好性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生产出了添加香精的宠物食品投放市场。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饲料企业普遍使用饲料调味剂。使用饲料香精的动物种类由猪扩展至犊牛、奶牛、兔、家禽、犬和猫等。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使用饲料调味剂,当时主要从美国进口。1989年4月我国学者喻麟率先在四川粮油科技发表了《各种用途的饲料香料》的综述;1992年元月,他在商业科技上发表的《饲料调味剂对仔猪采食量和生长的影响》,是中国第一篇饲料调味剂的研究报告。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饲料调味剂企业,随饲料工业的发展而相继出现。目前全国从事饲料调味剂生产企业上100家。饲料调味剂的产能也由最初的年生产几千吨,到目前的约4万吨;年产值也由不足1亿元,到目前接近10亿元。其产品类型由最初的猪用饲料调味剂,发展到现在的不仅有猪用,而且有反刍用、禽用、水产用和宠物用饲料调味剂;产品也由以前的单一香味剂,发展到今天的香味剂、甜味剂、酸味剂和鲜味剂。产品结构丰富,可满足不同动物、同一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对饲料调味剂的需要。
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Kare博士在1967年建立了感官研究机构——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主要从事嗅觉和味觉的基础研究。在我国,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张克英教授在胆囊收缩素CCK、增食欲素等采食调控因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指导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吕继蓉博士完成了饲料调味剂对猪采食量与诱食机理的研究。吕继蓉成为饲料调味剂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生理学专家---江青艳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动物嗅觉、味觉及采食调控的基础研究,并在国内外发表了40余篇代表性论文,推动了饲料调味剂行业的发展。西南科技大学曾凡坤教授运用自由选择法并结合摄像监控技术来评定动物对饲料调味剂的偏好。他建立的调味剂评估系统,即“一种猪自动采食系统用检测子系统”获得国家专利。
在饲料调味剂应用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希望集团是最早使用饲料调味剂的企业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物流并不发达,各地饲料企业大量使用本地的饼粕和非常规原料。他们发现,在这种变化多样的原料中添加饲料调味剂,饲料产品会香气宜人,猪变得肯吃肯长。这种产品深得用户和商家喜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走出了一条与正大饲料不同的路。在饲料调味剂的应用上,希望集团不仅具有明显的标杆示范作用,而且随着其迅速发展及分公司的建立,推动了全国众多厂商认识和应用饲料调味剂。
就目前来看,饲料调味剂是中国哺乳家畜饲料中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原料,使用范围广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原料紧缺,许多厂家原料生产和处理方式落后。大部分主要原料(如豆粕、鱼粉)依赖进口并需要较长的运输期和贮藏期,所以原料新鲜度、稳定性均存在问题。添加饲料调味剂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保证哺乳动物具有持续稳定的采食量。另一方面,哺乳幼畜在采食饲料之前以摄入液态的乳汁作为食物,断奶后,日粮类型和风味均有较大改变,若在此时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风味,则有利于缓解断奶应激,提高采食。所以饲料生产商或多或少要在哺乳幼龄家畜日粮中添加饲料调味剂。随着饲料调味剂对动物福利、产品品质、抗应激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饲料调味剂的应用将更加广泛。